地區(qū):安徽|北京|重慶|福建|甘肅|廣東|廣西|貴州|海南|河北|河南|湖北|湖南|吉林|黑龍江
地區(qū):江蘇|江西|遼寧|寧夏|青海|山東|山西|陜西|上海|四川|天津|西藏|新疆|云南|內蒙古
行業(yè):養(yǎng)豬|養(yǎng)牛|養(yǎng)羊|養(yǎng)兔|養(yǎng)魚|養(yǎng)雞|養(yǎng)蛇|養(yǎng)鵝|養(yǎng)鴨|養(yǎng)龜|養(yǎng)蝦|養(yǎng)蟹|養(yǎng)鹿|養(yǎng)蠶|黃粉蟲
行業(yè):水稻|玉米|花生|小麥|大豆|茶葉|棉花|油菜|鵪鶉|牛蛙|黃鱔|泥鰍|蚯蚓|養(yǎng)驢|養(yǎng)蠅蛆
84農業(yè)網 時間:2018-11-28 作者:佚名 來源:網絡整理
央視網消息:他的棗很特別,得戴上手套輕輕摘,還得放進布口袋,最高一斤就能賣到100元。更稀奇的是,他的棗是種在別人認為不可能長出東西的地方。31歲,帶著積累下的1000多萬元,他進入毛烏素沙地。耗盡千萬積蓄,最難的時候,他連200元錢都拿不出來。34歲時他已經頭發(fā)花白,還患上了心臟病。愚公移山19年,他把12700 畝沙地變成綠洲,一年銷售額4000多萬元?垂腥绾吸c沙成金,締造傳奇?
郭有:你小心,這個棗刺扎腳,棗刺扎腳,小心一點。
記者來采訪的時候,郭有正忙著帶大家采收剛成熟的棗。郭有說他種的是一種很特別的棗,最貴能賣到100元一斤。
郭有:可以隨便摘一個吃。
記者:這直接就可以吃嗎?
郭有:是的,就這樣吃。你看這棗子挺甜的,酥脆爽口。
郭有的棗特別,采收方法也很特殊。一般大家采收棗的時候是這樣的。
郭有的員工 馬海清:以前我們就是像這樣搖下來。如果不搖,靠手摘的話一天也摘不了多少,這樣搖下來撿更快,數(shù)量更多。
但是在郭有這里,卻把棗當寶貝,采收的時候,不能直接用手摘,擔心指甲劃破棗皮。工人必須戴上手套,輕輕地摘。
裝棗更講究,舍不得用竹籃子,要用特別定制的布口袋,生怕把棗皮劃破。郭有還規(guī)定,一袋子只裝8到10斤,以免太沉,壓壞了棗。
因為這種棗皮很薄。
這種棗還很脆,這樣一捏就成了兩半。
這種棗還很嬌嫩,手指甲劃傷之后,在常溫下放24小時就變質了。這種特別的棗,在地頭的批發(fā)價是10元一斤,最貴能賣到100元一斤。
最稀奇的還不是這些,而是郭有的棗,是種在一片別人認為根本不可能種出東西的地方。
郭有帶記者到他的棗園里,找了一塊空地就挖。剛開始挖到的是泥土,往下挖了30厘米,就出現(xiàn)了黃沙。
郭有:到這里就有沙子了,這是土,偏白的是土,偏黃的是沙。
記者:把它拿出來。這個是土。
郭有:對,這是沙。你看這就是黃沙,這是黃土。
郭有的12700畝棗園,上面30厘米是黃土層,下面是沙子,因為這里以前是一片沙地。郭有帶著記者來到了基地旁邊的沙地,19年前他的棗園就是這個樣子。
郭有:剛來的時候滿眼的沙丘,起伏的沙丘高高低低的,就是像這樣的。
記者:剛來的時候有多少像這樣的沙丘?
郭有:數(shù)不過來。
19年后沙地變成了良田。沒有人敢想象這里能種出大棗。
顧客:因為沙地讓大家的感覺是很干旱的,根本不可能種出像這樣的水果。
郭有的員工 張永飛:要種果樹,成活率都是個問題,別說你種出來的水果有多好吃。
郭有在沙地里淘金的故事,在當?shù)貍鏖_后,很多人慕名而來,他們都想一睹沙地變綠洲的奇跡,同時,還想嘗嘗在沙地里種出來的棗是什么滋味。
游客:沙地,肯定是風吹沙子迷眼睛那種感覺。
記者:今天來看了之后呢?
游客:今天感覺來了不錯,棗也很甜,環(huán)境也不錯。
游客:郭總的故事我聽說過不少次,所以對郭總個人也是很崇拜。我覺得他治沙的故事就足以讓我對他的棗產生一種發(fā)自內心的感情。
郭有是怎么把 12700 畝沙地變成綠洲、讓黃沙變成金子,還把這種特別的棗最貴賣到100元一斤,實現(xiàn)年銷售額4000多萬元的呢?
郭有出生在寧夏回族自治區(qū)鹽池縣高沙窩鎮(zhèn),就在毛烏素沙地的邊緣。15歲他離開家鄉(xiāng)外出闖蕩,在銀川市賣過水果、做過油漆工,直到1994年開了一家皮鞋廠。1999年,31歲的郭有積累起千萬身家,卻突然要回到沙地。
郭有的妻子 蔣桂芳:我們過來一看,根本不可能讓他干這個,我們有這么多錢干什么不行,為什么要把錢投到這里。
郭有的員工 陳振:郭總腦子壞了,拿這么多錢干什么不好,非要投入沙地里。
郭有要進沙地,任誰都勸不住,他還變賣了皮鞋廠的生產設備,只留下廠房出租給別人,帶著全部的1000多萬元積蓄,一頭扎進毛烏素沙地。
毛烏素沙地,是我國四大沙地之一,總面積達5.2萬平方公里。1999年,靈武市政府對外招租,要把郝家橋鎮(zhèn)境內的2萬多畝沙地承包出去。當時,老百姓管這片沙地叫做“狼皮子梁”。 因為狂風卷起的沙子遠看像狼的皮毛。當?shù)剡有一句民謠。
郭有:狼皮子梁一場風,從春刮到冬。
記者:一年四季都是風。
郭有:對,沒停過。
這兩萬多畝沙地,離黃河只有4公里左右,水源充足,改造起來相對容易。郭有看中了這一點,他算了一筆賬。當時,一畝沙地一年的租金是20元,假如說承包10000畝,承包50年是1000萬元,花個三五年改造成功后全部種上水果,每年至少能賣幾千萬元。
另外,郝家橋鎮(zhèn)的這片沙地距離郭有的老家只有60公里,從小在沙地邊長大的郭有,對沙地的危害深有體會,他想治住這片沙地,改變家鄉(xiāng)面貌。1999年,郭有承包了其中的12700畝沙地。
郭有:狼皮子梁,我來了
沙地遠比郭有想象的更殘酷,當時這里黃沙漫天,眼睛里、鼻子里、連吃的飯里都是沙子。
郭有:來的時候住在土房里面,都沒有樹,風沙比現(xiàn)在大多了。吃完了放下碗,碗底全是沙子。我給自己編的順口溜,夾生米飯沙磣牙,清湯掛面碗底沙。
郭有找來7、8輛推土機,一天一萬多元的開銷,想把沙丘推平,再鋪上黃土。但是,前一天晚上把沙丘推平了,第二天就變了樣。
郭有:推成平坦的,一場風又變成沙丘了。就這樣了。
記者:就這樣反反復復。
郭有:反反復復,推出來的平地變成了沙丘。可以說是欲哭無淚。
郭有在跟沙地較勁,而沙地卻在嘲笑郭有。為了防風固沙,郭有一邊平沙丘、鋪黃土,一邊還要種防護林。
郭有的員工 陳振:背著100棵樹苗往沙地里走的時候,腰是直不起來的。一般每個人都背著六七十斤東西。那個風特別大的,就十幾米遠看不著路。
風一刮,有一些樹苗被沙子埋了,有一些樹苗被連根拔起,吹走不見了,種下的樹成活率不到30%,就這樣種了死,死了再種。
3年過去了,郭有才改造了3000多畝沙地。他帶來的1000多萬元花光了,才34歲的郭有,頭發(fā)也花白了。
記者:您的頭發(fā)也是那時候變白的?
郭有:是不是人到了30歲都會頭發(fā)變白?
記者:誰說人到了30歲都會頭發(fā)變白?
郭有:反正我30幾歲頭發(fā)就變白了。
郭有的妻子 蔣桂芳:他的頭發(fā)變白了,是被這片沙地給熬白了,說起這點我就覺得,這片沙地確實是常人想象不到的。他真的為這片沙地付出了很大代價。
因為長期積勞成疾,郭有還查出得了心臟病,他拖著病體,四處借錢。他知道,此時如果他放棄,砸進去的1000多萬元就都打了水漂。郭有堅信,12700畝沙地自己一定能治理住,到那時候這里將生長出無盡的財富。
郭有:別人都嘲笑我,我說咱們20年之后再看,這里都變成財富了。我這個人本身就沒把困難當困難,天塌了也不怕,就是這種性格,要說這個困難能把我怎么樣,還真不能把我怎么樣,我就是這樣的性格。
郭有找朋友借了2000多萬元,又把皮鞋廠廠房和自己家的房子、車全部抵押了,貸款1700萬元,全部砸到這片沙地里。他還在改造好的地里,種下了甘草等中藥材,賣了錢也都投了進去。
十年時間,郭有種下了100多萬棵樹、動用12.2萬輛次拉土車、運來243.6萬立方米黃土。黃土的厚度為30厘米,如果拿這些土鋪一條同樣厚度的路,可以從郭有的基地一直鋪到北京,長1160公里、寬7米。
2009年,郭有看上了一種特別的棗。
棗,按用途分為制干、鮮食、干鮮兩用、蜜棗和觀賞五類。這種棗是靈武當?shù)靥赜械钠贩N,名叫靈武長棗,屬于鮮食品種。郭有種的棗就是它。
寧夏大學農學院園林系教授 王文舉:這個品種有什么特點呢?一個是個比較大,平均單果重量在15到24克,糖分比較高,含糖度在26.7%到30.5%之間。
由于寧夏地處西北高原,年日照時長在3500小時左右,日照充足加上晝夜溫差大,因此,靈武長棗個大、味甜。
靈武長棗在當?shù)兀际抢习傩赵谵r田里種個幾十畝,很少有人大規(guī)模種植。郭有看上靈武長棗,除了品質不錯外,更重要的是靈武長棗相對耐旱適合在沙地里種植。從2009年到2012年,郭有分批次種下了4800畝靈武長棗,但是第一年的成活率只有20%,需要不斷的補植,而且在沙地里生長緩慢,需要5年左右才能掛果。
2015年 ,郭有的第一批長棗結果了,產量145萬斤,當?shù)胤N植戶定價2、3元一斤,但是郭有卻不想跟他們一樣去賣。
郭有:我當時定位是三高,高價格、高終端、高品質。如果你跟老鄉(xiāng)一樣在本地賣,那你的棗也跟老鄉(xiāng)一樣只能賣2元多、3元錢。
要想把棗賣出高價,郭有該怎么辦呢?
首先,采摘方法不同。當?shù)胤N植戶采收棗的時候不戴手套,但是在郭有這里,從采收到發(fā)貨工人都戴著手套,小心翼翼,生怕指甲劃傷了棗皮。
郭有的員工 馬海清:公司現(xiàn)在要求我們用手摘,不允許搖樹,必須戴手套、摘高處棗的時候搭梯子。
其次,郭有還給棗細分了等級。當?shù)胤N植戶賣棗很多不分等級,郭有根據棗的大小、品相,把棗分為特等棗、一等棗、二等棗。特等棗長度在5厘米左右,重量在11到14克之間,定價10元一斤。二等棗長度在2.8到4厘米之間,重量在9到11克之間,定價6元一斤。
第三,銷售渠道不同。當?shù)胤N植戶只在靈武本地交易市場賣棗,而郭有想把他的棗賣到大城市的水果店和超市。
郭有到包頭市和銀川市的水果批發(fā)市場,找到專給水果店和超市供貨的經銷商,提出讓他們幫忙介紹客戶,只要把棗賣出去,銷售額的20%都是他們的提成。目標采購商聯(lián)系上了,但是很多人只是看看,卻不愿采購。
內蒙古自治區(qū)包頭市東河區(qū)水果店總經理 吳社:我們的顧客都說這棗怎么能賣那么貴,相當不滿意,只是拿起來看看,不買,就是這樣的,反正賣得挺艱難。
因為嫌他的棗價格高,水果店和超市都不愿意要,郭有愁了一星期,到了國慶節(jié)期間,卻突然有人找到了他。
郭有:結果國慶節(jié)后突然有人來買棗,好多人來買棗,我當時也挺納悶,這是怎么回事?
原來,郭有的一個員工把他們在沙地里種棗的故事寫成推文,在一個國內知名微信公眾號上宣傳,經銷商了解了棗背后的故事,有人打電話來要買棗了。這給了郭有啟發(fā),因為是在沙地里種的棗,成本高、價格貴,不好賣,這是銷售上的危機,但也正因為是在沙地里種出來的,讓人覺得不可思議,反而成了吸引客戶的賣點,也給他帶來了商機。
郭有:曝光出去以后,危機反而成了商機,危機在有心之人眼里就變成商機了,沒有危機哪來的商機。
郭有看到的商機是,同樣是靈武長棗,種在沙地里更甜。因為沙地白天吸熱、晚上散熱,晝夜溫差大,因此糖分沉積更多。既然沙地種植是一大賣點,為何不利用這一點吸引顧客呢?
郭有:不買也沒關系。
郭有找到了突破口。從此以后,他和公司的促銷員去超市做宣傳的時候,都要重點講解棗是在沙地里種植出來的這個特點。
郭有:我給你們講,我種棗的過程,是把沙地開墾出來,用的是最傳統(tǒng)的農家肥,人工除草。
郭有:最原始的種植方式。
郭有每次講解的時候,大家一聽是在沙地里種出來的,立馬感了興趣。
消費者:色澤還是不錯,口感也不錯,甜甜脆脆。
用講解吸引顧客是第一步,在超市里,郭有和經銷商還一起商量,想出這樣一招。市場上有糖炒栗子,卻很少有糖炒長棗。他們就做出來放在貨架附近,吸引顧客品嘗。
郭有又想了一招。他跟當?shù)氐穆眯猩绾献鳎阉臈棃@加入旅游線路中,進棗園不收門票,給游客增加一個免費游玩的地方。一直到現(xiàn)在,每年到了采收時節(jié),郭有的基地都很熱鬧。
郭有:首先歡迎大家的到來,在你們來的二十年前,這里是一片沙地,流動性沙丘,它是屬于毛烏素沙地的南緣。
在地里,游客可以免費采摘和品嘗。但要摘一些帶走,那可就是收費的了,20元一斤。
游客:踮起腳,好。
游客:往前走。
游客:再往前走,好,能夠著了嗎,好,踮起腳,好不好,甜不甜,看起來還可以。
游客:不是普通土地里的。這很好,非常好。這棗真的特別甜、特別大,特別棒的棗,綠的也特別甜。
除了采摘,游客還可以在基地野炊,不光能品嘗到新鮮的長棗,還可以吃到烤長棗。一是賣了棗,二是游客拍了照發(fā)在自己的朋友圈,相當于是免費幫郭有做宣傳。郭有的名氣越來越大,客戶也多了。
浙江省杭州市某科技有限公司 總經理 楊無平:實地考察之后,我才能體會到要把上千畝、上萬畝的沙地變成一片綠洲的話,那是需要付出很大很大心血的。我想這是真正做事的人,他不是一個圖名利的人,圖名利的人他熬不住這么多年的寂寞和艱辛,所以這讓我非常感動,也非常欽佩。
郭有還蓋起溫棚種棗,在5月到7月進行反季銷售,5月剛上市的時候一斤能賣到100元。2015年,郭有的長棗銷售額達到了976萬元。
達不到鮮果銷售標準的棗,郭有找人代加工做成白酒和紅酒在網上賣。同時,他還種了蘋果和葡萄1700畝,綠化苗木加上防護林有6000多畝。
2017年,雖然蘋果和葡萄還沒到豐產期,但基地所有項目加在一起,總銷售額已經達到4000多萬元。
2018年,郭有的170多萬斤長棗要在一個月內采收完畢,100多位工人跟著他加班加點進行采收。
郭有:你看棗全紅了,全紅的棗被大風一刮,就掉在地上了。
現(xiàn)在郭有的基地,每年為周邊村民提供就業(yè)崗位500多個,每人年均增收20000多元。
郭有:你摘的長棗很好,全是合格的。
員工:我摘的是好棗。
郭有:就是,綠的別摘。
郭有:一天摘幾筐?
員工:十幾筐。
郭有:十幾筐,一天領九十元錢工資。
員工 馬海清:看,美不美,甜不甜,可好吃了。
郭有:請您吃棗。
進駐沙地至今19年,郭有把每年的收入又都投進了沙地,再加上多次貸款和借款,他累計投入了3億多元。
郭有:我投了3億多元,承包期50年,但我算的是一個長遠賬,未來31年,我的沙地還有更大的財富和收入,現(xiàn)在有近200萬株經濟林和生態(tài)林。
郭有告訴記者,在收獲財富的同時,這片綠洲給當?shù)貛砹松鷳B(tài)環(huán)境的變化,這是最讓他自豪的。
郭有:通過這19年,當初最痛苦的經歷現(xiàn)在都變成了財富,你看那些樹苗都是財富,一枚樹葉,一般人都不知道,它能吸收多少二氧化碳,能擋幾粒沙子,能為環(huán)境的凈化帶來多少好處,沒有人算過這個賬,但是我覺得,在完成原始積累以后,能給社會做這樣的貢獻,我認為這就是我最大的財富。
84農業(yè)網免責聲明: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,如有侵犯,請聯(lián)系我們刪除。另: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,與本站無任何關系,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。84農業(yè)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,不以盈利為目的,84農業(yè)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,僅作為參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