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區(qū):安徽|北京|重慶|福建|甘肅|廣東|廣西|貴州|海南|河北|河南|湖北|湖南|吉林|黑龍江
地區(qū):江蘇|江西|遼寧|寧夏|青海|山東|山西|陜西|上海|四川|天津|西藏|新疆|云南|內蒙古
行業(yè):養(yǎng)豬|養(yǎng)牛|養(yǎng)羊|養(yǎng)兔|養(yǎng)魚|養(yǎng)雞|養(yǎng)蛇|養(yǎng)鵝|養(yǎng)鴨|養(yǎng)龜|養(yǎng)蝦|養(yǎng)蟹|養(yǎng)鹿|養(yǎng)蠶|黃粉蟲
行業(yè):水稻|玉米|花生|小麥|大豆|茶葉|棉花|油菜|鵪鶉|牛蛙|黃鱔|泥鰍|蚯蚓|養(yǎng)驢|養(yǎng)蠅蛆
84農業(yè)網 時間:2018-03-15 作者:佚名 來源:網絡整理
云和縣椴木栽培黑木耳已有悠久的歷史,但受椴木、場地等資源條件的制約,多以異地開發(fā)為主,或種植于偏遠山區(qū),阻礙了黑木耳產業(yè)在本地的發(fā)展。近年來,改革了栽培工藝,成功開發(fā)出黑木耳袋料栽培技術,取得了顯著成效。2003年,全縣發(fā)展袋料黑木耳208萬袋,創(chuàng)產值750余萬元,獲利500余萬元;2004年,全縣生產規(guī)模突破了2000萬袋。黑木耳袋料栽培技術因與袋料香菇栽培有許多相似之處,故較易被菇農所接受,栽培成功率較高。絕大部分菇農都獲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,每袋凈收入2―3元,最高的達5元左右。由于采用袋料栽培新工藝,不但解決了椴木、場地等資源條件的制約,而且縮短了生產周期,節(jié)約了成本,從而明顯提高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。其栽培技術與管理要點如下。
(1)栽培季節(jié)木耳屬中溫型菌類,發(fā)菌和出耳的適宜溫度約在20―25℃。根據云和縣的氣候特點,袋料黑木耳栽培季節(jié)可分春、秋兩季,一般秋耳在8―9月份、春耳在12―1月份栽培。根據海拔高低,栽培時間相應提早或推遲,海拔600米以上地區(qū)多在7月中旬開始制袋接種;平原地區(qū)可在9月份,春季不適宜栽培。
(2)培養(yǎng)原料與配方目前云和縣袋料栽培常用的原料有雜木屑(含芳香類木屑不可采用)、棉籽殼等,常用的輔料有麥麩、米糠或細礱糠、紅糖和石膏等,各種原料與輔料必須新鮮。
配方有:①雜木屑78%、麥麩10%、米糠10%、石膏1.2%、紅糖0.8%;②雜木屑68%、麥麩10%、細礱糠20%、石膏1.2%、紅糖0.8%;③雜木屑58.5%、棉籽殼20%、麥麩10%、米糠10%、紅糖0.5%、石灰1%。
(3)菌棒制作袋栽黑木耳拌料時的含水量比袋栽香菇稍少,以50%―55%為宜。裝袋、滅菌與袋料香菇相仿。接種應嚴格按無菌條件操作,每袋接3―4穴,適當加大接種量,用整塊菌種接入,接種穴內菌種做到下松上緊,表面平整,四周密結,以便黑木耳菌絲迅速恢復生長。接種后套袋扎口,轉入培養(yǎng)室培養(yǎng)。
(4)發(fā)菌管理菌棒培養(yǎng)應選擇清潔衛(wèi)生、干燥、通風條件好的場地。場地應事先打掃干凈,用硫磺薰蒸或用5%的苯酚(或過氧乙酸)噴灑進行殺蟲和空間消毒,適時通風換氣,待藥劑的氣味散發(fā)后,搬進接種后的菌棒。菌棒移入培養(yǎng)室內發(fā)菌一般堆高7―8層,應按“井”字形或三角形排放在室內。若在室外層架堆放,要求第一層離地面40厘米以上。黑木耳菌絲營養(yǎng)生長階段不需要光線,應避免強光直射。
接種后10天內室溫以26―28℃為宜(不宜超過30℃),在菌孔發(fā)出菌絲直徑有6―8厘米大時需及時揭膜,做到早、晚通風增氧,以促進菌絲萌發(fā);當菌絲吃料約10厘米后,應將溫度控制在24―26℃:保持通風;接種20天后,室溫以22℃左右為宜,此時應特別注意散堆,適當增加通風次數(shù);40天后菌絲進人生理成熟階段,袋溫逐漸下降,應根據溫度變化開關門窗調節(jié)室溫。關門增溫時一定要注意及時通風,防止“燒菌”。
在菌絲長滿菌袋后要進行刺孔養(yǎng)菌。選擇陰涼天氣,用5―8.3厘米長的鐵釘板進行刺孔排氣,每袋菌棒刺孔9―10行,共約100―110個孔(若選擇不脫袋栽培還需要增加刺孔量),并創(chuàng)造良好的通風透光條件,以利于菌絲恢復生長,促進生理成熟,形成耳芽。在刺孔局部有耳芽形成,但尚未長出袋口時,即可選擇陰涼天氣進行脫袋排場。脫袋時,場地應保持潮濕。
(5)耳場建造選擇通風良好、陽光充足、鄰近水源、無污染源、能防澇的田塊或草坪作耳場。整成龜背狀畦床,用木柴或竹片搭成寬1.2―1.3米、高0.25米的耳架,長度不限。橫桿行距0.5―0.30米,排行比香菇筒稍稀,同時耳床四周挖好排水溝,走道寬一般為50厘米。畦床以干草披之,以利保濕(或用地膜打洞覆蓋)和防止泥沙侵蝕菌棒。菌棒不必覆蓋薄膜,不搭建蔭棚,露天排場,保持空氣流通。
(6)出耳管理可選擇脫袋與不脫袋兩種管理模式,但考慮溫度等因素,平原地區(qū)及高海拔地區(qū)春栽宜選用脫袋管理,海拔600米以上地區(qū)秋栽的可不脫袋。
出耳的溫度、空氣、濕度是影響袋料黑木耳產量、質量的主要因素。出耳適宜溫度為10―21℃,在溫度高于28℃時容易流耳、爛耳。溫度較高時可通過噴水保持耳片濕潤,以抵御高溫。在耳棒生長旺盛期間,若氧氣不足,菌絲長勢衰弱,已形成的原基就難長大,因此要加強通風增氧,有條件的應爭取移棒管理,使耳片干縮,有利于空氣流通,促進耳片吸收營養(yǎng)。水分管理必須采取“干干濕濕”原則,脫袋后3―4天,采用噴霧調控基質和空間濕度。根據天氣情況噴水,看朵形適度噴水:出幼耳期應少噴輕噴,耳芽長大成熟時,噴水量相應增大,陰雨天和后期可以少噴或不噴水,并加強光照,以防濕度過大,造成爛耳。
(7)采收加工當耳片八九分成熟時即可采摘,采收前2―3天要停止噴水。超過成熟期采摘,易造成爛耳,并對后幾潮木耳的產量和質量有直接影響。采下的耳片要求清潔沒有雜物,叢生的朵要按耳片形狀將其分開,然后曬干,以提高商品價值。若遇陰雨天,可烘干采摘的木耳,烘干時必須采取文火、強風、先強后弱,在未達干燥時不要隨便翻動。
采完第一批木耳后,應清除殘留耳根,停止噴水,進行“休息養(yǎng)菌”,積累營養(yǎng),以利基內菌絲恢復生長。養(yǎng)菌時間一般7―10天,為下批木耳生長提供養(yǎng)分。第二三批用相同的辦法進行管理。采兩批木耳,菌棒換頭一次,使兩頭出耳均勻。
84農業(yè)網免責聲明: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,如有侵犯,請聯(lián)系我們刪除。另: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,與本站無任何關系,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。84農業(yè)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,不以盈利為目的,84農業(yè)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,僅作為參考。